三个被世人铭记的太监
三个被世人铭记的太监
在中华数千年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中,太监一直作为是一个另类的角色伴随着王朝的起落特立独行地存在着,这是一个被人蔑视的群体,悲惨低微,唯唯诺诺,小心翼翼地游走在帝国权力的中心周围。可是有三个太监却超越了世俗那鄙夷的眼神,成为了震铄古今的名人,在历史的天空中显得那样耀眼夺目,为世人所铭记!他们是西汉的司马迁,东汉的蔡伦和明朝的郑和。
中国人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连太监这个行业也不例外。先说这个司马迁,“西汉文章两司马”,司马迁和司马相如,两人都以文章著称,“千金难买相如赋”便可窥见其一斑。司马迁则开创了纪传体文学的先河,而且被后世历代正史所沿用,而被尊为“史学之父”。《史记》不单是中国史学著作的头把交椅,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伟大殿军。司马迁以卓越的历史观点,丰富的人生体验,深刻的社会见解,精湛的学术造诣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全方位立体地展现了一个王朝的生活画卷。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天文、民生、地理等领域,是当之无愧的百科全书。“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奇人与千秋,虽背春秋之意,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先生这样热情洋溢地赞扬了这位受尽苦难而赢得最后微笑的史学大家。稍懂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李陵事件中司马迁因言获罪的事,司马迁因为李陵求情而被下大狱,处宫刑。司马迁本想自杀,可是为了父亲司马谈的遗愿,写一部比肩《春秋》的经世致用的旷世大典而选择忍辱负重。不成熟的人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勇敢赴死,成熟的人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屈辱的活着,显然太史公属于后者!在历经十年呕心沥血地写完洋洋洒洒的五十二万余字这部二十四史之首后,司马迁孤独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绝唱也是司马迁给汉王朝一记响亮的耳光,在其死后的两千多年里,历代学者们从未停止过对《史记》的研究,即使在今天仍有不少学者穷尽一生在研究它。
至于东汉的蔡伦,未必人尽皆知。但是说起造纸术,却是无人不知。也许有很多人也不知道发明造纸术的蔡伦是个太监。这位发明家发明的纸可谓是福泽中华两千年。他以麻布、树皮等为原料造出了便于书写的纸,在书写的历史上堪称革命性的变化,具有历程碑的意义,也是中华文明一直引以为傲的发明,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便把蔡伦发明的纸叫“蔡侯纸”。纸是传播文明的重要媒介,纸出现以前书写的材料多为竹简,也有用帛的,但帛价格昂贵,只有官宦门第和宫廷用的起,普通老百姓根本用不起,故难以普集。竹简笨重,而且制作复杂,逐片串联起来极为不易,有人估算过古代所谓的“学富五车”,若用竹简,牛车来算,五牛车书的文字内容加起来至多相当于现在纸书一本《古文观止》。所以这位蔡伦可谓四两拨千斤,功德无量。是他把文明的传播推上了快车道,他以卑微之身参自然之道,为华夏文明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有很多昂贵的纸就是沿用这种近乎失传的造纸工艺!不过,蔡伦因残害忠良,作茧自缚,东窗事发后,饮毒自尽,不幸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光耀千秋的科技伟人,蔡伦,毁誉参半!
最后这位三宝太监郑和,是个回族人。明永乐年间,朱棣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明王朝国力空前强大,达到了全胜时期。明成祖派出了浩浩荡荡的船队,带着数不清的金银,茶叶,瓷器等出使西洋列国,而这个由两百多艘船,两万七千余人组成的庞大舰队的使团“一把手”就是郑和。在古代没有卫星导航,方向只靠罗盘识别,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上航行,能否回来恐怕都是一个难题。下西洋来回耗时两年多,没有现代化的补给系统,没有现代化的动力驱动,航行全凭人力,也没有食物的保鲜制冷技术和天气预报,就是在这样条件下,他率领的舰队曾前后七下西洋,为中西文化交流和贸易,构筑中华文化圈做出了卓越贡献,也使明王朝的国威远扬,为国家安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下西洋也为中国带来了许多稀有产品,矿物和物种,为我国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这一次次下西洋也谜一样的存在于后人的脑海里,成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巅峰之行。像郑和这样的大规模航海是一百多年后哥伦布,麦哲伦等西方航海家难以望其项背的。郑和下西洋最远曾到达了非洲东岸,红海等地。甚至有学者指出,现在的美洲大陆,澳洲大陆都是郑和首次发现的。
风云变换的世界,从未停止过它的探索,演绎着文明进步,也演绎着很多另类而璀璨的人生!